入世十年来,中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完成了从世贸组织的新成员、参与者到推动者的角色转变,站在新高度的中国以自己的努力重塑了世界的关系。
裴长洪 王宏淼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不仅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广阔而稳定的市场,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对未来全球经济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入世十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全球货物贸易大国的兴起
入世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贸易额约为5100亿美元,占世界总贸易额的4.4%,是世界上第六大出口国。在此后的十年间,中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以年均18.3%和17.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8.9%和9.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十年来中国货物出口额比入世之初增长了4.9倍,货物进口额增长了4.7倍,如今中国已经跃居成为全球GDP第二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十年间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上升了约5.5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货物贸易大国兴起于世界舞台,在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同时,自身经济实力也与日俱增。
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得到了优化。从出口商品看,2001年工业制成品在总货物出口的比重为90.1%,2007年达到约94.8%,并在最近四年维持了这一高水平,相应地,初级品在货物出口中的比重则在2001-2010年间从10%下降至5.2%。在近年中国政府推动的结构转型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中,高能耗、高物耗,两高产品的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增长主体。值得关注的是,入世十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较快势头,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和大宗资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从货物贸易方式看,入世十年来,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平均增速达到23.3%,大幅超过了加工贸易19.3%的平均增速。2010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比2001年增长5.6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1年的44.2%提高到50.1%。加工贸易的出口比2001年增长3.9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7.4%下降到39.7%。
虽然我国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但目前加工贸易出口规模仍然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从2001年开始,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及进口中所占比重超过内资企业。2001~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平均比重为81.57%。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709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量的1/3。从出口看,2001年以来外资企业出口额始终占据我国总出口规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
2.服务贸易稳步提升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001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从2001年的第十二位及第九位,快速提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和第三位。
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出口增速加快,服务贸易结构实现优化,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额比重下降,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服务进出口迅速发展,虽然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仍为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但2009年我国金融服务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占比已提高到42%。
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相对集中。截止到2010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香港及美国分别为我国运输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市场;旅游出口市场集中于香港地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是东盟;香港地区是我国咨询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盟和美国。
服务外包成为新增长点。近5年来,随着服务外包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我国的服务外包也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中逐渐崛起,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10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国际外包合同执行额403.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56.8亿美元,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已涌现出一批营业额超亿美元、人数超万人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
3.贸易顺差从激增转向回落和平稳
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贸易顺差也出现了从扩大到逐步平衡的发展过程。2004年外贸顺差出现激增,并带来了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长,在2007年前后达到顺差的历史高位。为此,中国主动积极地推进“贸易平衡战略”,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承担了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 2010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而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中国靠自身结构的转变正成为推动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来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减少,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4.吸收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入世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上得到了全面提升。 2001年至2010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68亿美元增加到1057亿美元,十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531.4亿美元,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外商投资仍然超过9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要区域,来华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超过48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外资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5. “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迈出了新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向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国别现在已经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到50%左右,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十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 3000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的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对外投资正在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入世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十年来,中国在清理法律法规、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信守入世承诺,逐步扩大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外贸经营权、降低关税并取消非关税限制。通过入世,中国不仅建立起符合WTO规则的涉外经贸体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1.WTO框架下外经贸等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透明度与政策的可预见性要求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是透明的,而且要求经贸政策符合国际规范。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意味着中国要信守一系列重要承诺,公开其经济体制,改革其经济体制。十年来与中国外贸相关的法规和体制调整主要包括:(1)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规定的政策法规,从中央级的法律到30个政府部门的3000多个法规规章、19万个地方的规章制度得到了清理和调整。 (2)转变外贸主管部门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逐步公开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体制。 (3)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 2004年7月1日国家实行《对外贸易法》允许居民个人及企业经备案登记后可自由开展对外贸易。 (4)由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走向产业的全方位开放。对一般具备竞争性的行业实行全面的开放,允许外国商品和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开放了100多个服务的部门。 (5)减少各类出口补贴,降低进口税率,消除非关税壁垒。
2.各类外经贸政策的调整
十年来,中国较大幅度地按WTO规则对相关补贴进行了调整,总体趋向是降低出口生产者补贴。
(1)出口退税政策。入世之初,中国延续了1998年来的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累积了中央财政的较大负担,2002年底形成了财政对出口企业2477亿元的欠税。 2004年1月1日实行新出口退税政策,依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同时为平衡贸易顺差,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其后又进一步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从 2008年 8月至2009年7月,我国连续7次大规模上调纺织服装、机电、钢材、化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恢复增长、经济复苏,从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农药、医药、化工产品、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的出口退税,共涉及商品品种406个,共六大类商品。无论从出口恢复,还是从税率及减轻财政压力的角度看,未来下调出口退税率都有较大空间。(2)出口信贷补贴。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这项业务主要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显性化。入世后,我国承诺遵守WTO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2007年5月8日,我国宣布取消由中国银行实施的出口贷款补贴。(3)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单轨运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10年6月19日,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1年9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冲破6.7关口,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累计升值近20%。(4)外资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调整。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给予了外资企业众多的税收优惠,一些地方政府从扶持本地企业和吸引外资的角度出发,也出台了不少税费减免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