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个称号,是在孩子出生之后顺手牵羊的,大多数事前的规划也都停留在优生上。我们为什么要孩子?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因为答案几乎是:没有孩子的世界会是多么的灰暗。那么好吧,我们假定要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要孩子以后的家庭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第一次做家长的,也只是停留在累并快乐着的感性认知阶段。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已然不能沿用旧时的教条,而新的关系构建,需要用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方法。营销的两个基本任务,就是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叶敦明认为: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是家长营销学的两大要义。孩子,传宗接代的角色肯定淡化了,孩子的独立运行轨迹,需要家长重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认知和教育。
孩子是我们的顾客。孩子不是上帝,不能成了我们生活唯一的意义,他们也不能拯救那些自身无聊而无奈的人生。孩子是我们的顾客,我们所有的付出(成本),都是有所回报的(利润)。
那么,孩子能带来什么利润呢?第一,孩子能够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就是年轻版的我们。自己的基因,可以在世上多存活几十年,也算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私利吧。第二,孩子是父母成长的试金石,伴随孩子共同成长,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成就更好的自我,一边付出、一边得到的“买卖”,的确很公道。第三,有了孩子之后,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日渐浓郁。第四,有孩子的人生,才算完整,与下一代共同成行的经历,差不多让自己多活了半辈子,值大发了。
孩子是个好顾客,作为产品缔造者的父母,就应该多多关照。叶敦明觉得,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是父母营销意识的起源。没有这些,父母就会擅自剥夺孩子的权利,店大欺客的事情就会屡番上演。
孩子更是社会公共产品。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只是我们临时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的。他们的童年幸福、成长的快乐,都会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念基石。怀着感恩的心,承接上一代的关爱,去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也让我们这些父母们得以享受一下他们的成果。付出与回报的轮回,正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人性能量。
孩子是父母创造的产品,可他们天生属于社会。因此,孩子不能只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必须要有自己飞翔的天空。而且,父母的意志,不能成为他们前行的主宰。孩子只是我们的朋友,他们还会有更多的新朋友,我们这些老朋友怎不能老是阻碍他们结交新朋友。老朋友只能陪着孩子走一阵子,而新朋友则会陪着他们走一辈子的,他们的孩子也是新朋友之一。
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可现在呢,养儿或者养女的收益,基本上是负数,至少是在劳神和费钱两个层面上。夸张一点说,养孩子就是在做公益事业,你付出的是现在,而得到是孩子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是你不能亲自分享了。笑看春风,而春风不能拂面,这需要一种强大的自制力和风险精神。就像种下一片森林,而乘荫凉的人却不是自己。叶敦明认为,爱自己的孩子,如同爱他人的孩子,是一种本能向社会化迁移的姿态;而爱所有孩子,如同爱自己的孩子,则是家长社会营销的最佳典范。唯如此,教师才能爱上教育,官员才能爱上祖国,人民才能爱上未来。
家长营销学,从初级意义上讲,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从中级意义上看,则是家长与孩子平等交往的原则;若从高级意义上审视,则是家长陪伴孩子走过一段人生的酸甜苦辣。每一个向善、向正义、向民主的家长,都是在耕耘着孩子应有的阳光彩虹。契约精神、平等相待、价值交换,也许是家长营销学的本意,是这个浮躁年代中,仍然坚守薪火相传的家长们,为未来社会所做的最大贡献。
孩子,是个过程产品。父母亲只能陪着孩子走上20年左右,真正占主导的也只不过8-9年,孩子10岁之后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独立自主的支配自己的思想、时间和情感,孩子有了自己的王国了。作为父母亲,别动不动学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2012年在位60周年,还舍不得丢下权杖,64岁的儿子查尔斯只能祈祷自己长生不老,否则继承王位就成了泡影。
在《家长营销学(上)》小文中,叶敦明提出了二个观点:孩子是父母的顾客、孩子是公共产品。主导权,还是辅导权,是父母对待孩子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很多家长心里选择辅导权,行动却落在主导权,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孩子变成了受苦受难的慈善对象了。
社会教育是终点,家庭教育是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中转点。既然孩子终究是社会的一个分子,那就以他/她未来的角色来谋划今天的发展吧。角色定位,很难。想想看,成年人儿时的梦想,长大了又有几人真的要去实现?小时候,觉得老师很神气,没想到自己还真当过中学教师,居然还爱上了。后来嘛,自己的心比教师角色大多了,就只好忍痛离去。叶敦明认为,孩子的角色定位,毋须定在职业上,而是在一种生活和工作的状态上。
有人说,中国人活得没意思,因为有素质、有追求的“流浪汉”太少了。他们有不错的事业,但架不住在路上的心狂动,毅然选择了去不清楚的远方,领略人生真谛、丰富自身眼界,回到工作岗位后就会倍加热爱,因为他们真的清楚认真工作的乐趣与价值。有条件的家长,不妨多带带孩子自驾游,刻意地少花钱,少走高速,多住帐篷,能自己做饭就更妙了。明白了活着的欢欣,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就能自发地认真与执着。这就是所谓的言传不如身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