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人才网 > 校园招聘 > 校园资讯 > 正文
南开副校长深入解析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日期:2013-10-14   点击次数:2466
发送该信息到手机

编者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已初步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规模上已经进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之列,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与研究生教育强国相去较远。为改变这一状况,2006年国家、教育部(微博)推出了研究生体制机制改革,一些高校成为试点。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2月到8月,国家接连出台系列文件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部署。

然而,在高校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分歧,如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认识,对导师资助制度的不解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我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佟家栋。

记:佟校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轮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效果又是怎样的?

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以及各高校进行大胆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改革的动议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此次改革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通过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促进研究生资源投入的增加,进而加大科研力度,出更多的创新型成果;二是学生方面,如成本分担制,学生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就必须要交费,与此对应地,衍生出“奖、助、酬”综合资助体系;三是形成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这三个方面改革的共同目的是要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改革≠收费制

记:研究生收费制度和“奖助酬”综合资助体系是外界比较关心的话题,有人甚至将其简化为研究生要收费,那么它仅仅是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吗?它在整个研究生培养机制体制改革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佟:所谓“收费制”只是一种简化了的表达方式。研究生收费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步向国际并轨,向合理的教育体系并轨的一个举措。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此后的教育都是谁接受教育谁获益,谁来付费。但是,研究生教育在过去的历史中延续了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内容。一是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问题。当时的研究生教育是作为大学毕业后分配的一个工作,进行的一种教育投入。延续至今就是读研究生相当于工作,要有类似工资的资助制度;二是大家过去对研究生的观念就是培养精英,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特殊高级人才。如今,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体量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不再只是国家层面单一需求,它包括了受教育者本人和社会培养等多种目的。因此,“谁受教育谁付费”应当成为改革的一个基本的方向;三是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看,也是如此。国外研究生教育都是“谁接受教育付费”的原则。当然,在此之外,要有一个配套的奖助体系。

收费不是改革的目的。收费制度强调接受教育的获益者们应该有成本概念。如果没有成本意识,学生珍惜接受教育机会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进而引起学习质量不求更高、更好、更精,科研创新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收费制度改革所真正希望达到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记:假如我是一名2014级研究生新生,入学后在经济上会否遇到困难?

佟:首先,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比如一些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学生,他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有一些困难。一般的情况下学校是这样做的,对于特别困难家庭交不了学费的,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解决暂时不能交费的问题。

在此之后,我们有一整套“奖助酬”体系。一是基本的奖学金制能够对大多数学生的学费给予抵补,但这种抵补并不是事先的,而是在事后根据你学习的业绩,包括科研的情况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情况来进行的基本助学制度。二是国家和学校还设立了对于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制度,这个奖学金和基本的奖学金可以兼得,且力度很大,比如国家奖学金对博士生有每年3万多的奖励。

除此之外,还有“助教、助研、助管”制度,学校设立岗位对于愿意在学习过程当中参加助理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学生给予一定报酬。关于“助研”,学生如果帮助导师从事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由导师设立岗位对进行助研的学生支付报酬。

所以,整个“奖助酬”体系能够保证那些认真学习、努力完成科研任务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获得不同层级、不同量级的资助。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基本的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还有我们的“三助”体系,可以让他们不但能够抵补学费,而且能够支撑生活费用,甚至获得更多的奖励。

撬动导师主导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

记:此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针对研究生导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佟:为什么要强调导师的作用呢?实际上整个高等教育中,导师是主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在科研的方向上,要为学生选择一个前沿性的、创新领域的、有创新空间的方向,这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导师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三是导师要教导学生遵从教育规范,遵从教育道德规范,等等。

同时,我们强调研究生要以“研究”为主,导师和学生结合在一起,核心任务是从事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又是以研究的项目和课题为支撑,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导师一起从事研究工作,这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本质的特点,因此这次改革针对研究生导师提出要形成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的目标。

记:那么“奖助酬”资助体系中“助研”部分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度对于研究生导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佟:实际上“奖助酬”体系主要的受益对象是学生,激励对象也是学生。但导师在此过程中也应既有压力又有激励。

所谓压力是指,今后带研究生导师必须要有项目,要有被认可的课题,这些课题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是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因此,老师的科研活跃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否不断获得科研资助、科研项目,乃至于不断地招收优秀的学生来体现的。如果一个导师,不是学科的原因,许多年没有获得任何科研课题的资助,那么他就会有被人们质疑的地方,就是科研活动不那么活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导师是有压力的。

但同时也有激励,我们也有一些导师他能够不断获得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同行、国家所认可,就可以不断获得973课题、863课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教育部的重大课题,那么他不断这样的进展,就能带出更优质的学生,组成更好更稳定的团队,他的研究成果就会不断出现,不断被社会所承认。这个时候,他的科研是活跃的,他的学术成果是被认可的,他的课题研究是高质量的,那么他就会得到社会、国家、学校很多的激励。

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特别是科研项目资助制的改革,主要是由导师资助制的改革激励导师们够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激励他们能够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针对学科发展最前沿的领域和最艰难的问题去攻关,获得资助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这个才是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对导师制度改革,导师资助制改革的本来意义。

记:一些老师,特别是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老师对这样的压力和激励的机制存在不同意见,您认为出现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佟: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目前的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的事情。龚克校长将它概括为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二是有困难。

不理解什么呢?就是按照传统的制度,包括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体系,从孔子时期就有的这样一个体系,就是学生得向老师“进贡”或者说付费。现在怎么变成老师给学生付费?这样一个观念在许多老师那里一下子想不通。

一是过去的教育多数是私塾教育,学生接受教育,他付费的对象是举办私塾的机构或者老师。这样的制度现在已经不适用了,现在的大学是国家办的公立大学,无论是老师还是管理人员,都是国家聘用的从事社会高等教育的工作人员,他们有工资保障,一系列的奖励和奖金制度。学生不需要向老师付费,他交学费是要向开办这个学校的国家来交费,所以这个是分开的。

二是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中心任务的。所以,研究项目就成为组成这个研究团队的基本研究平台和基本的支撑经费。教师当然要从事研究工作,主持或者是获得这样的研究课题,但要真正完成这个研究任务,他需要借助整个团队来完成。当然,也有某些老师说我自己的课题,我自己完成就行,不需要学生,学生也帮不上我忙,这个是有的。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我们招研究生的基础和意义就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老师觉得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或者研究能力较差。我认为,在招研究生时一定要有质量的概念和要求。如果说学生的潜力较差,那么我们宁可不招。如果他还有潜力,这时作为导师,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的科研过程,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创新型的研究人才。因此,培养研究生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生在选择导师和导师在选择学生时,有一个大家共同从事创新性或者创造性劳动的团队意识。

这个意识不是没有方向、社会认可和课题支撑的,而国家的重大需求,理论前沿的重大需求,就是国家的导向。国家的导向在此过程中依靠一系列的科研课题来实现。而导师也正是依靠科研课题的申请、获得、完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来培养研究生。

所以,我们的老师对于这样一个观念和意识,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有的老师说我的科研不需要获得资助,我也不想有这样的课题。但实际上仔细想想,作为学者,从事研究工作,如果没有国家的认可、社会的认可、科研创新和前沿发展推动的认可,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另一方面,做科学研究也好,从事创新性劳动也好,很大程度上,我们要有社会竞争力,要取得社会的认可,没有这样的认可,没有这种竞争力的展示,那么这个研究本身就有它值得怀疑的地方。

所以,如果我们的导师慢慢的从科研的需求,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上考虑科研,考虑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可能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想通了。

何谓“有难度”?以往导师在申请国家级、省部级乃至横向课题时,没有做好准备,有些研究由于学科的局限性,即使是获得了课题,资助力度也没有那么大。还有的学科有差异,它资助的覆盖面本来就小。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不同学科、老师、领域、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者兴趣点的差异,都会导致导师在获得科研课题、资金、社会资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以及一些冷门学科,确实有困难。

学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基础学科或者冷门学科需要一种资助。这种资助对于任何一个高水平大学、综合性大学而言,都是完全必要的。北大、清华、浙大、复旦、武大等校都出台了针对基础学科不同程度的支持措施和政策,南开也是如此。南开考虑要将基础学科打造成为国家基地、国家精品、国家重点学科。因此,针对这类学科,学校出资支持每一位导师,每一届的1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这就意味着这些博导们在自己尚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仍能够带研究生,这就保证了这个学科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发展的传承。这个政策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各学院的支持。

但是这种支持也不是绝对的。国家规定今后各高校对学生或者对学校的拨款,特别是对“211”、“985”高校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学校的办学绩效,其中包括获得多少办学经费,拥有怎样的学科发展平台。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曾获得的教学科研奖励、知名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等指标,都会成为国家向学校拨款的依据。所有的老师,包括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这些学科,都要有一个危机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我们力争建成高水平大学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获得更多的支持、认可,获得更好的学术声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所希望做到的事情。

改革如逆水行舟 小进即退 不进则殆

记: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将会使南开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会为南开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

佟:全世界高等教育都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之路,改革的核心就是优秀生源的竞争。如果南开大学抓住了整个世界都在改革的机遇,抓住了整个中国都在从事教育体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机遇,那么我们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那就只剩挑战了。

整个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真正在全国启动是2006年,此后,各个学校有一些试点,有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普及,有的学校已经见到了效果,当然还有一些教训。南开大学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但如果赶不上,我们就成为落后者。所以,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不服输和争强的意识。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有广大老师的支持理解,包括对改革的信心。学校最近做的一些工作已经表明,老师们是支持的,学生们是支持的。这样一来,这项工作比我们想象中的进展得要顺利。我觉得一项改革,总会有利益的权衡,压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是十分必要的。

南开大学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除了要搞好本科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创新性的研究,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力量和整个研究的活跃,能够为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大需求做出贡献,这是南开本来的追求。

我们总讲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靠什么?研究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想,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有一个好的导师资助制度,导师负责制度,学生、导师、学校乃至国家的责任心和投入都会一起作用到我们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上来,使南开大学尽快跻身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为这样一个目标,南开的老师们一定都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能够心平气和地,想尽办法解决好过渡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全校老师们的理解、支持和团结一致工作下,一定能够把南开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做好,能够把南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好,使南开真正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南开的学科也一定能够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学科。


关注濮阳人才网微信
实时跟踪简历状态

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费用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押金、报名费、代收体检费等),请应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