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底,每年一度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进入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慢就业”一族却正在悄然壮大。一些毕业生以“充电”、游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匆忙的就业大潮,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有专家指出,“慢就业”代表着大学生对被动就业、盲目就业的反思,由关注就业效率转向就业质量,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念理性化、多样化的转变。但也有质疑提出,这是90后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
机会不好就再等等
按照往年惯例,11月已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高峰期,部分国企的三轮面试进入最后阶段,许多在暑期就开始校园招聘的企业陆续发出offer(录用通知)。
而南京市一所重点高校的英语系研究生潘雅君现阶段的主要精力仍然在毕业论文上,“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是再等一等吧。”
“外企都在裁员,很多国企、民企也缩减了校招名额,今年大家找工作情况并不理想。”潘雅君面试过的一些企业要求先实习三个月再决定录取与否,她觉得实习这么久,太浪费精力。
潘雅君的目标是考公务员或者公立学校教师编制,但感觉今年准备的并不充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她会选择推迟就业,认真复习。
“换工作牵扯很多因素,与其将就,我更希望第一份工作就能一步到位。”
与潘雅君类似,今年6月已经毕业的陈慧就推迟了自己的就业计划。今年3月,新闻专业的陈慧被一家中央媒体录取,并派往海外参加入职实习。“这是以前在校的暑期实习无法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我发现单位的工作机制并不适合我。”
而陈慧此前在去台湾旅游时,曾参加了养老文化村的志愿者服务,她对养老村的运作方式研究很有兴趣,在与导师沟通后,陈慧最后放弃了签约。目前她正在比利时参加一个短期的学术项目,并正在申请攻读海外博士。
“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陈慧说。
别成了“赖校族”
作为一种新择业观,“慢就业”被赋予了多元、理性的初衷,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以“慢就业”为名,实际上成为了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有媒体相继报道了毕业生赖校后以种种借口骗家里寄钱的事件。
某高校辅导员王欣表示,近年“赖校族”的人数hr369.com呈上升趋势。王欣认为,学校不用交房租,饭菜比外面便宜,生活设施齐全,这种吸引力有可能将“慢就业”转变为“赖校族”、“啃老族”。相比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可能更缺乏承担压力、参与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也使很多毕业生无法认同“慢就业”。潘雅君的室友许洁目前正“全力以赴,热火朝天”的找工作。“慢就业的成本太高,很多单位的校招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推迟工作会错过很多机会。”许洁介绍,她正在准备参加的某地公立学校教师招聘明确规定,非生源地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而且必须是应届生。
“我也有很多在国外的同学,回来找不到工作就又回去继续念书或者打工,但是‘沉淀’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就业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许洁觉得,很多“慢就业”还是在逃避求职压力。
“就业形势长期来看很严峻,有‘慢就业’就有‘快就业’,很多人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准备升学、创业或者求职规划。”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虽然“慢就业”有合理性,但在缓冲期内,也需要好好规划。
她建议毕业生“慢就业”还需掌握好“火候”,设定一个期限并且脚踏实地。“毕竟在一些吃青春饭的行业,‘慢就业’族也会失去年龄优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职业理想早做规划,做到未雨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