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陷于一份不太合适的工作,觉得被困在那里,可能会对你的情绪、积极性以及健康产生惊人的负面影响,那么转换职业轨道,就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找到一条心径:如何从倦怠到欣喜》一书的作者贝弗利·波特(BeverlyPotter)写道:“你实际上开始感到疲倦、沉重和失望。你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你普通兴趣的水平会受到影响。一切都会下滑,职业是成长的一部分,你不得不间或抛弃一份职业,就像脱掉一层皮,再长出更能适应的另一层皮一般。”
转行是摆脱职业倦怠的捷径?
波特将这种冲动称为“十年一次的转行之痒”。董一鸣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动荡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劳动者的“痒”来得更为迅速。她为我们算了一笔账,22岁至23岁大学毕业,到“而立之年”的30岁,正好是7年左右,而在中国现今个人价值与成就感更依赖于外部评估与认可,并以社会等级地位和物质财富占有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焦虑感和倦怠就会加速到来。
为了使你的职业生涯尽可能实现平滑的“无缝转换”,董一鸣给出了两条建议,首先维持一个由高素质人群组成的亲密人际网络,包括金融、法律、医疗,以及自己从事行业和其他行业内的顶尖分子,还要有一个自己的备用资金库尽量不要在每次加薪时都提高生活开销。反之,将那些钱存入一个有息账户,当你选择转行的时候,手头的现金流必须足够维持一年现有水平质量的生活这笔钱就可以为你买到你所需要的自由。在此之外,你的职业最终选择更可能来自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很多快乐或者满足的经历。她回忆说,自己刚刚入职通用电气的时候,一名人力资源高管突然辞职,去开私立幼儿园了,这位前辈的理由就是,每天浸淫在错综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中,感到自己的能量迅速耗竭,反而在为孩子寻找幼儿园的时候,阴错阳差地找到了兴奋点。“她说自己喜欢跟孩子打交道,可是去了那么多高端幼儿园,感觉教育理念,对儿童的关爱程度都不如自己,索性就自己来做,结果规模从小到大,成功得非常迅速。”
在抛弃你当前的职业之前,首先列出一个促使自己想离职的原因清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你不只是为了逃离一份你不喜欢的职业,如果你发现自己写下你不喜欢你的老板、讨厌工作时间,或者无法忍受地理位置,你就遇到了环境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波特博士说,“你应该被一些朝着积极方面改变的想法所激励比如一个目标,一个梦想,一些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单纯的逃脱所激励。”
冯毅曾经是一名给排水工程设计师,就职于某国有市级工程设计院,然而每月固定的薪水和繁琐的工程设计、修改循环,让他在殚精竭虑之余,感觉“生活太过于墨守成规,看不到什么前景和希望”。在一次设计案被上级否决后,冯毅顺理成章地辞了职,光鲜的履历使得他很快在一家国有大型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工程现场监理的工作,薪水翻了一倍不止,还有各种优厚的出差加班补贴。
然而在不到两年之内,冯毅就开始怀念以往在工程设计院办公室里画图,朝九晚五的日子,由于新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在非洲等海外第三世界地区,冯毅几乎每年10个月以上时间,都在异国他乡、地处荒凉、气候恶劣的建筑工地上度过。“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跟当地居民、工人和技术人员几乎没什么交往,非洲气候恶劣,通常刚刚还是阳光暴晒,马上就变成大雨倾盆。”冯毅对我们回忆说,宿营地远离城市,常常没有网络,也没有超市、理发店等生活基础设施,每个夜晚,冯毅只能在笔记本电脑上观赏硬盘里的国产电视剧、电影消磨时间,除此之外,工程所在地动荡的安全隐患也让自己和同事时刻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下。在宿营地与工地,中方工程技术人员身边常常可以见到身穿迷彩军服、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或者雇佣保安,遇到当地小股反政府游击武装或者劫匪,会直接鸣枪警告,令人胆战心惊。
冯毅在辞职与否之间踯躅了许久,终于在去年底,一次意外事故帮他做出了决定:冯毅在工程即将完工之际,不幸在工地上感染了恶性疟疾,回国不到三天,体温骤然上升到了40摄氏度以上,在休克状态中昏迷了四天,最终被抢救了回来。冯毅说,经历了这一次生死之间的体验后,自己想通了,他计划花费一年的时间,完全“放空”自己,陪着妻子去那些自己许诺过无数次的地方旅游,尼泊尔、埃及、塞班岛,然后再仔细静下心来想想未来的职业发展。
冯毅带给我们的教训非常明显:一份全新的工作也许只有某一个方面才是真正让我们兴奋的,但是牵涉到这项工作中的其他事情可能是完全让人讨厌的。波特在书中告诫那些渴望通过离职摆脱倦怠,寻找职业新生的“跳槽族”,建议他们列出一个详细的清单,列出你希望通过新工作得到的一切,同时在另一份清单上列出所有你不想要的东西,从办公室政治、打卡钟,或者繁复的电子设备应用你必须在做出某种理性量化权衡之余,听从内心最迫切的召唤。
(濮阳人才网王伟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