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鸿书院首届公益大讲堂第一讲成功举办
8月8日,儒鸿书院首届公益大讲堂第一讲在上海热情开讲,本次公益大讲堂得到了美国认证协会、中华英才网、HR沙龙论坛、HR369人力资源网、26国学、教育人生网、远播教育、533留学、滴答留学、五月花移民等机构和媒体的大力支持,吸引了来自儒森汉语及儒鸿书院学员、高校学子、社会白领阶层人士80多人参加。
主讲人儒鸿书院理事长吴观庐先生结合儒鸿书院的宗旨和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当下胸怀抱负的青年学好跨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精英白领实现走遍天下的梦想接上“地气”—— 中国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魂、海纳百川的世界情怀和创造精神。与老外打交道的艺术、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与国人打交道的艺术和同文化交际的外延,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就在于知己知彼,首先要认知自己的文化。 固本培元 通经活络 辨证施治 养精气神
吴观庐先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医文化语言,生动地讲解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必须要具备本文化的功底。
固本培元,就是重新认知中华文化中优秀的精髓;
通经活络,就是要用审美这把金钥匙开启心门,会通中西;
辨证施治,就是面对现实,解决共性和个体的实际问题;
养精气神:就是养育和激发昂扬的生命状态。
大千世界、安身立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闯天下,没有一付强健的筋骨和行头是不行的,掌中须持金箍棒,这是梦想实现的本钱,也就是文化的功底,传统书院的精髓恰恰契合了我们时代的需求。
书院是唐宋至清末的民间教育机构,是传承文化、养育英才的摇篮,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传道济世、兼容并蓄、自由讲学、因材施教为主要特征,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上世纪初被冲昏了头脑的、“浮躁”的晚清政权以“新政”之名废止,书院被学校,这种制造工业产品式的知识大卖场取而代之,华夏精神的文脉受了重创。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蕴积的教育、思想精华并未随之终结。多年来,国内学校应试教育的顽疾非但久治不愈,而且日渐突出,从小学到大学的成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美欧留学,此时,中国书院的复兴也就成为必然之势。
吴观庐先生说,书院的真义不是复古,而在针对时弊的再造,“不当文化上的啃老族,去做新世界的创造者”。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能靠稀释或顽劣地颠覆经典来吸引大众注意力,而要汲取传统中的精华,提升文化创造力,让我们的白领精英们充满自信地融入世界,我们必须首先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时代性质,我们所处的是世界一体、多元文化并存的信息文明工商时代。脱离了对时代特点的准确把握,就会使人感到失重和飘忽,也难免令人浮躁,“让我们面对这个时代,既然它已来临并在转变”。(莎士比亚) 儒鸿书院就是针对时下社会精英白领阶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普遍的困惑和纠结,通过跨文化教育和审美这把金钥匙,开启心智、放飞梦想、知行合一,以收“认知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会通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握当今时代主旋律、在世界大舞台上一显身手”之功。
儒鸿书院之所以把定位于社会白领阶层,就是因为这一代人即将成为承上启下的中坚, 他们的精神面貌不敢直接影响着自身生活的质量,也决定着今后社会的整体文化风尚。儒鸿书院开设内外兼修的文化课程,包括《国学与文化导论:以审美为核心》、《话语艺术》、《形象与礼仪艺术》和《跨文化交际艺术》,同时还开设国学技艺进修,包括琴棋书画等,以期培育知行合一的、具有高尚文化品位的、能够担当跨文化交际大任的人才。儒森教育集团依托自身优势及海外资源优势,创办儒鸿书院,同时汇聚上百名一线骨干教师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了数百种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经典案例,编制成一套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课程,同时引进ACI美国认证协会的《国际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体系》及在跨文化领域的先进国际理念,在中国首次开设 《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的培养和资格认证工作。目前,该项目已经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专业人才认证中心的审批和授权,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儒鸿书院培育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本模式是讲堂和实操 + 书院俱乐部 + 游学。 这样的方式也是汲取了传统书院的一些合乎时代特点的宝贵元素。
社会的发展与技术变革和文化间的碰撞密不可分,正是跨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催生了新的思路、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的诞生,这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中国文化讲阴阳平衡,它的价值核心就是一个字:和,所以中国文化又叫“和文化”。吴先生说,跨文化沟通与交际的基本点,首先在于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的深度和文化表达力。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和大融汇的滚滚潮流中,提高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主体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全世界的文化精华,才能彰显出富于时代特质的精气神来,否则势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免陷于痛苦的浮躁和飘忽状态。
去除浮躁 退而结网 学好跨文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本次讲座上,吴先生说,前几天,一位80后的青年问他,我们究竟该如何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浮躁的一代,还是纠结的一代,是迷惑的一代,还是盲动的一代?吴先生认为这一代是在罗网中追求个性自由的一代。巧合的是,当天讲座互动环节,有位学员也问吴先生,怎样才能让自己浮躁心静下来?吴观庐认为,网络时代使我们的大脑被各种信息充斥,信息是具有能量的,我们若缺乏对具有不同能量信息的处理能力,少了点儿过滤与萃取的功能,就会迷失了自我,没了定力,这也许就是普遍浮躁现象的根源。吴先生提到信仰的缺失势必使人飘摇和浮躁,膨胀的物欲罗网羁绊了人们心性的自由,这也使深度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少了重要的支点。人类文明进步的基因和推动力在于审美,而审美在华夏文明中则根深蒂固地发挥着西方文明中宗教的功能,蔡元培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特别是与欧美人士打交道时,信仰问题是绕不开的,中国人要自信坦白地捅破这层隔阂,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对审美的信仰和崇拜,这从中国的音乐、舞蹈、建筑、美术到普通人们的生活方式中都能表现出来。中国人审美不是附加于生活之上的,而是与生命本身融为一体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审美的文化,审美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取之不尽的源泉。
年轻人不要成为没出息的“宅男宅女”,要在大风大浪中勇闯世界,苦难和艰险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如果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宁静,实则是浮躁盲动的表现,是消极的规避,也是很不现实的。在闹市中修行,常可使人产生“顿悟”。我既是中国人,尤其青年精英,更要树立世界公民观,我也是世界人,就像你从山沟沟来到大上海,你的未来你做主,一体化的世界,世界到处都是我们彰显才华和创业的大舞台。我们就是华夏文化的使者,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和美的种子和酵母,与世人美美共享,前提是要有文化底蕴。底气何来?底气来自文化情怀底蕴和跨文化交际的真本事。
即使你英语、法语说得很流利,但是在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东西。没错,这之间隔着的就是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值得指出的是,不能把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说汉语、包饺子、剪纸、武术的层面,而要上升到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中去,用跨文化艺术对比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文化境界和审美信仰。同样重要的是以海纳百川的积极心态,欣赏和汲取其他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跨文化交际的至高境界就是融通,心通则百通,同文化交际亦然。有了这个境界,有了这底气,何愁走遍天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吴观庐先生的精彩主题演讲,博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演讲结束后,与会者热烈互动,就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吴先生进行了敞开心扉的对话。大家期待着儒鸿书院下一期公益大讲堂的举行。
|